文章正文
致力于發展企業形象品牌
大阪市街景(下圖)
臺灣人強烈的恥辱感,顯然不是與大陸對比的結果,而是來自近鄰日本。每一個去過日本旅游的臺灣人,回到故鄉后自然看哪兒都不順眼。而在大陸網友面前,臺灣人大可堅定文化自信。因為常常被拿來說事的臺北某處街景,在大陸幾乎隨處可見。
▍通過搜索引擎檢索出的招牌圖片往往是制作商發布的案例照片,以上為通過中文(上圖)和英文(下圖)檢索招牌圖片后的結果
中國招牌之丑冠絕全球,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審美觀出了問題嗎?
為什么這么難看
好看的招牌各有各的好看,難看的招牌卻出奇的一致——強烈的廉價感。有格調的視覺呈現一般是低純度的暗色和充分的背景留白,即通常所說的“素色”審美。中國街頭招牌的配色方案通常相反,背景是中等明度的高純色彩,配合高純度色或白色文字,留白普遍不夠,往往是不同色彩占據相近面積。這種配色滿足了店主“顯眼醒目”的需求,也符合人類天性——心理學研究就證實了人對高飽和度色彩的偏好,但格調恰恰是對本能沖動的克制,就像富裕社會以瘦為美,高端餐廳追求口味清淡一樣。即便配色鮮艷,設計元素如能合理使用也不致過于廉價。例如在曼谷華人街,大多數招牌雖也使用亮色,但由于布局簡潔克制,不但不覺得刺眼,反而能調和排版的嚴肅感,帶來親切的市井氣息。▍泰國曼谷華人街的夜景近似的設計風格也有助于街頭招牌形成整體氣質。這也是香港街頭招牌單拎出來并不好看,但放在一起卻別有風味的原因。▍香港街景比店主個人審美,街頭招牌的觀感更依賴本地政府的市容管理政策。日本就是典范,對招牌的尺寸、位置和色彩都規定得極細。戶外廣告牌管理最嚴格的京都,麥當勞等外國企業也必須依照當地規范,把原本鮮艷的紅色調暗。▍降低了明度和純度的京都麥當勞招牌(上圖)和咖啡色的京都 7-11 招牌(下圖)果放任不管,就會出現類似臺北的情形——廣告管理規范缺乏細節要求,商戶們可以在建筑物表面隨意掛滿招牌,看上去混亂不堪。▍Facebook 網友@小聖蚊的治國日記 對于“中華民國美學”的調侃與臺灣相比,大陸的市容管理當然要有力得多:“一鋪一招”的規定算得上整齊劃一,城管部門也有權拆掉任何一塊不順眼的招牌。如果想“打造精品街道,統一招牌風格”,甚至能讓整條街“齊步走”,為市長書記提供類似閱兵式的美好錯覺。▍安徽省丁香鎮為了“打造干凈整潔而具有新意的街道環境”在 2015 年 9 月完成了全鎮商鋪招牌的強制更換,每塊招牌的三分之一都是冠名廣告,而廣告收入肯定與店主無關這種管理的結果是,許多街頭招牌的觀感與黨政部門的宣傳欄如出一轍——都熱衷使用陳舊的電腦特效,默認的鮮艷配色,花哨的描邊、陰影、漸變,以及讓密恐患者暈厥的圖文排版。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城管指定的招牌打印店同時也為政府服務。
什么樣的字體適合做招牌
招牌好看還是難看,除配色和材質外,字體也很關鍵。日本招牌的賞心悅目,字體之美最為直觀,在東京、大阪的街頭,很難找到兩塊字體相同的招牌——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印刷字體設計史超過百年,店主們即便沒錢找人專門設計字體,豐富的字體庫也提供了足夠多的選擇。中國招牌字體的單調丑陋,首先在于簡化字的短暫歷史——漢字簡化雖在 1950 年代就已開始,但直到 1965 年簡體漢字規范才最終確定,較晚起步的中文簡化字設計和龐大的中文字形工程量,讓中國從鉛活字排版到電子排版的過渡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黑體、宋體、楷體和仿宋四種簡體字字形,這也成為了 Windows 簡體中文版操作系統中最早的預裝字體。
▍Windows 簡體中文版操作系統只預裝了 5 種中文字型,其中微軟雅黑(Microsoft YaHei)在 2006 年微軟發布 Windows Vista 后才開始成為預裝字體
今天街頭最常見的招牌字體就是 Windows 預裝字體中的中易黑體(SimHei)。中易黑體被認為引進自日本哥特體,1950 年代因大量用于宣傳標語開始流行。70 年代初,為了排印《辭?!泛汀睹珴蓶|選集》,上海印刷研究所才專門設計了簡體字版黑一體和黑二體。
▍最早的漢字黑體印刷出版物——1891 年日本《印刷雜志》中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的廣告(放大稿)中國街頭招牌本身就缺乏設計,使用中易黑體更是雪上加霜。中國街頭招牌常常是“煙酒商店”之類的文本,唯一的挽救辦法就是招牌字體盡可能與書報字體不一樣,以降低對文本信息的敏感度,而中易黑體卻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字體。▍史楚普效應的經典測試——這個字是什么顏色?
▍微博用戶@星河Shinho 用這張對比圖說明高端洋氣的品牌印上母語也不好看。盡管圖中的翻譯版本未經設計,字體大小和排版都過于夸張丑陋,但的確和許多街頭招牌的觀感極為相似除黑體楷體外,彩云體、琥珀體、幼圓體也是街頭???,它們在 90 年代初從香港引進,在當時看來新潮活潑,但已遠遠落后于今天的審美。▍Microsoft Office 2000 簡體中文版中加入并保留至今的部分預裝字體
究字體才適合怎么做一個好看顯目的招牌
如果是定位中高端,從這幾年的趨勢上看幾乎我們都會把“高端”、“大氣”和“簡”字聯系起來,越是簡單,越是便于識別,越是花里胡哨,越是擾亂視覺。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各大銀行、營業網點幾乎都是底板加logo發光字的做法,還包括通訊業比如三星、華為、蘋果(十幾家只有大蘋果logo的店除外)、幾乎都是底板加logo發光字的做法。對,就這么兩個部分,logo和底板,果三星店招展示 幾乎都是底板加logo發光字的做法。
1、考慮底板與logo的配色和材質。配色這個方面,有的企業是有自己的品牌SI要求的,或者即使SI系統不健全,起碼的VI識別體系是要有的,那么如果你為了取悅你的客戶,估計只能妥協或者巧妙提出意見和建議,供人采納。
2、就是底板材質,這是我要說的要點,不知道你平時有沒有發現,任何陳列對背景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即使是稀世珍寶,放在雜貨堆的背景下也難以得到人們的垂青,那么logo也是如此,這道理不難理解。如果你門頭主要展示面小到1.22米*2.44米這個尺寸,那么恭喜你,你可以選擇的材質還是比較多的,比如亞克力類、鋁塑板、陶瓷類、玻璃類,但我個人感覺陶瓷、玻璃類反光度過高的底板其實并不適合高端店面使用,顯得很浮,包括一些反光度較高的亞克力材質也是這樣;
臺灣人強烈的恥辱感,顯然不是與大陸對比的結果,而是來自近鄰日本。每一個去過日本旅游的臺灣人,回到故鄉后自然看哪兒都不順眼。而在大陸網友面前,臺灣人大可堅定文化自信。因為常常被拿來說事的臺北某處街景,在大陸幾乎隨處可見。
▍通過搜索引擎檢索出的招牌圖片往往是制作商發布的案例照片,以上為通過中文(上圖)和英文(下圖)檢索招牌圖片后的結果
中國招牌之丑冠絕全球,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審美觀出了問題嗎?
為什么這么難看
好看的招牌各有各的好看,難看的招牌卻出奇的一致——強烈的廉價感。有格調的視覺呈現一般是低純度的暗色和充分的背景留白,即通常所說的“素色”審美。中國街頭招牌的配色方案通常相反,背景是中等明度的高純色彩,配合高純度色或白色文字,留白普遍不夠,往往是不同色彩占據相近面積。這種配色滿足了店主“顯眼醒目”的需求,也符合人類天性——心理學研究就證實了人對高飽和度色彩的偏好,但格調恰恰是對本能沖動的克制,就像富裕社會以瘦為美,高端餐廳追求口味清淡一樣。即便配色鮮艷,設計元素如能合理使用也不致過于廉價。例如在曼谷華人街,大多數招牌雖也使用亮色,但由于布局簡潔克制,不但不覺得刺眼,反而能調和排版的嚴肅感,帶來親切的市井氣息。▍泰國曼谷華人街的夜景近似的設計風格也有助于街頭招牌形成整體氣質。這也是香港街頭招牌單拎出來并不好看,但放在一起卻別有風味的原因。▍香港街景比店主個人審美,街頭招牌的觀感更依賴本地政府的市容管理政策。日本就是典范,對招牌的尺寸、位置和色彩都規定得極細。戶外廣告牌管理最嚴格的京都,麥當勞等外國企業也必須依照當地規范,把原本鮮艷的紅色調暗。▍降低了明度和純度的京都麥當勞招牌(上圖)和咖啡色的京都 7-11 招牌(下圖)果放任不管,就會出現類似臺北的情形——廣告管理規范缺乏細節要求,商戶們可以在建筑物表面隨意掛滿招牌,看上去混亂不堪。▍Facebook 網友@小聖蚊的治國日記 對于“中華民國美學”的調侃與臺灣相比,大陸的市容管理當然要有力得多:“一鋪一招”的規定算得上整齊劃一,城管部門也有權拆掉任何一塊不順眼的招牌。如果想“打造精品街道,統一招牌風格”,甚至能讓整條街“齊步走”,為市長書記提供類似閱兵式的美好錯覺。▍安徽省丁香鎮為了“打造干凈整潔而具有新意的街道環境”在 2015 年 9 月完成了全鎮商鋪招牌的強制更換,每塊招牌的三分之一都是冠名廣告,而廣告收入肯定與店主無關這種管理的結果是,許多街頭招牌的觀感與黨政部門的宣傳欄如出一轍——都熱衷使用陳舊的電腦特效,默認的鮮艷配色,花哨的描邊、陰影、漸變,以及讓密恐患者暈厥的圖文排版。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城管指定的招牌打印店同時也為政府服務。
什么樣的字體適合做招牌
招牌好看還是難看,除配色和材質外,字體也很關鍵。日本招牌的賞心悅目,字體之美最為直觀,在東京、大阪的街頭,很難找到兩塊字體相同的招牌——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印刷字體設計史超過百年,店主們即便沒錢找人專門設計字體,豐富的字體庫也提供了足夠多的選擇。中國招牌字體的單調丑陋,首先在于簡化字的短暫歷史——漢字簡化雖在 1950 年代就已開始,但直到 1965 年簡體漢字規范才最終確定,較晚起步的中文簡化字設計和龐大的中文字形工程量,讓中國從鉛活字排版到電子排版的過渡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黑體、宋體、楷體和仿宋四種簡體字字形,這也成為了 Windows 簡體中文版操作系統中最早的預裝字體。
▍Windows 簡體中文版操作系統只預裝了 5 種中文字型,其中微軟雅黑(Microsoft YaHei)在 2006 年微軟發布 Windows Vista 后才開始成為預裝字體
今天街頭最常見的招牌字體就是 Windows 預裝字體中的中易黑體(SimHei)。中易黑體被認為引進自日本哥特體,1950 年代因大量用于宣傳標語開始流行。70 年代初,為了排印《辭?!泛汀睹珴蓶|選集》,上海印刷研究所才專門設計了簡體字版黑一體和黑二體。
▍最早的漢字黑體印刷出版物——1891 年日本《印刷雜志》中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的廣告(放大稿)中國街頭招牌本身就缺乏設計,使用中易黑體更是雪上加霜。中國街頭招牌常常是“煙酒商店”之類的文本,唯一的挽救辦法就是招牌字體盡可能與書報字體不一樣,以降低對文本信息的敏感度,而中易黑體卻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字體。▍史楚普效應的經典測試——這個字是什么顏色?
▍微博用戶@星河Shinho 用這張對比圖說明高端洋氣的品牌印上母語也不好看。盡管圖中的翻譯版本未經設計,字體大小和排版都過于夸張丑陋,但的確和許多街頭招牌的觀感極為相似除黑體楷體外,彩云體、琥珀體、幼圓體也是街頭???,它們在 90 年代初從香港引進,在當時看來新潮活潑,但已遠遠落后于今天的審美。▍Microsoft Office 2000 簡體中文版中加入并保留至今的部分預裝字體
究字體才適合怎么做一個好看顯目的招牌
如果是定位中高端,從這幾年的趨勢上看幾乎我們都會把“高端”、“大氣”和“簡”字聯系起來,越是簡單,越是便于識別,越是花里胡哨,越是擾亂視覺。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各大銀行、營業網點幾乎都是底板加logo發光字的做法,還包括通訊業比如三星、華為、蘋果(十幾家只有大蘋果logo的店除外)、幾乎都是底板加logo發光字的做法。對,就這么兩個部分,logo和底板,果三星店招展示 幾乎都是底板加logo發光字的做法。
1、考慮底板與logo的配色和材質。配色這個方面,有的企業是有自己的品牌SI要求的,或者即使SI系統不健全,起碼的VI識別體系是要有的,那么如果你為了取悅你的客戶,估計只能妥協或者巧妙提出意見和建議,供人采納。
2、就是底板材質,這是我要說的要點,不知道你平時有沒有發現,任何陳列對背景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即使是稀世珍寶,放在雜貨堆的背景下也難以得到人們的垂青,那么logo也是如此,這道理不難理解。如果你門頭主要展示面小到1.22米*2.44米這個尺寸,那么恭喜你,你可以選擇的材質還是比較多的,比如亞克力類、鋁塑板、陶瓷類、玻璃類,但我個人感覺陶瓷、玻璃類反光度過高的底板其實并不適合高端店面使用,顯得很浮,包括一些反光度較高的亞克力材質也是這樣;